# Compare ------- ## 新唯物主义vs古典唯物主义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新唯物主义正是在与古典唯物主义的对话和批判中确立自身的。它们共享一个基本的本体论立场,但在对“物质”的理解、哲学方法和社会含义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以下表格清晰地勾勒了两者的核心异同: | 对比维度 | **古典唯物主义** | **新唯物主义** | | :--- | :--- | :--- | | **核心共识** | **物质是第一性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继承这一基本立场**,但反对将物质视为僵死被动的。 | | **物质观** | **还原论、机械论**:物质由基本粒子构成,遵循严格的力学规律。本质是**被动的、惰性的**。 | **活力论、关系论**:物质具有内在的**能动性、自我组织力和创造力**。强调关系、过程和涌现。 | | **能动性来源** | **主要归于人类**:人是具有意识的主体,能改造被动的自然世界。 | **分布于非人领域**:物质、技术、环境、动物、甚至概念等“非人”行动者都具有能动性。 | | **哲学方法** | **二元对立**:主体/客体、心灵/物质、自然/文化。强调对立和还原。 | **扁平本体论/一元论**:消解僵硬的二元对立,强调异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网络和共生关系**。 | | **代表思想家** | 德谟克利特、霍布斯、拉美特利、马克思(早期解读)、恩格斯 | 德勒兹、加塔利、哈拉维、芭拉德、贝内特、拉图尔、马拉布 | | **社会/政治关切** | **阶级斗争、革命**:通过改变经济基础(物质条件)来改变上层建筑(意识)。 | **生态危机、技术伦理、后人类主义**:关注非人力量(气候、病毒、技术)如何与人类共同塑造世界和权力关系。 | --- ### 一、核心思想的深度解析 #### 古典唯物主义:机械的世界观与人类中心式的解放 古典唯物主义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其核心是**机械论**和**还原论**。 * **本质特征**: 1. **世界如机器**:宇宙被看作一架巨大的机器,所有复杂现象(包括生命和意识)最终都可以**还原为**基本物质粒子(如原子)的机械运动和碰撞规律。 2. **被动的物质**:物质本身是**惰性的、被动的**,它需要外力的推动才能运动。它没有内在目的、生命或创造力。 3. **人类例外的能动性**:在这种图景下,唯独**人类**因为拥有“意识”或“精神”而成为能动的主体,能够认识和改造被动的自然世界。 4. **政治投影**:这种观念投射到社会领域,就形成了这样的解放叙事:**人类主体(尤其是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革命,改造被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物质条件,从而实现解放。** 这里的能动性依然牢牢掌握在“人类”手中。 #### 新唯物主义:活力的物质观与分布式能动性 新唯物主义则从20世纪下半叶的哲学(如德勒兹哲学、女性主义理论、科学实践研究)中汲取营养,对“物质”进行了彻底的重新构想。 * **本质特征**: 1. **物质有活力**:物质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内在的生成力、创造力和自我组织能力**的。生命和意识不是外在于物质的奇迹,而是物质复杂化过程的**涌现效应**。 2. **关系先于实体**:事物的存在不在于其固有的本质,而在于它处于**何种关系网络之中**。一个物体(如一枚芯片)在与不同行动者(人、电脑、网络)关联时,会展现不同的能力和意义。 3. **能动性的分布**:能动性不再为人类独享,而是**分布在所有行动者**(包括非人行动者)构成的动态网络中。例如,新冠病毒(非人行动者)以其方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政治格局,展现了巨大的“能动性”。 4. **政治投影**:其政治关切转向**生态政治、技术伦理和跨物种正义**。它要求我们承认非人力量(如海洋、大气、算法)也是积极的参与者,我们必须与它们协商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征服和改造。 --- ### 二、一个简单的比喻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两者的区别,可以这样比喻: * **古典唯物主义** 像 **“乐高积木”**。 * 世界由标准的、被动的积木块(原子/物质)构成。 * 只有“建造者”(人类意识)能赋予它们结构和意义。 * 关注点在于**积木本身是什么**,以及**建造者如何用它搭出东西**。 * **新唯物主义** 像 **“一条充满生命的河流”**。 * 河水(物质)本身就在不断流动、变化、产生漩涡和波浪(具有内在活力)。 * 游泳者(人类)、鱼(非人动物)、河床的石头(环境)都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河流的形态。 * 关注点在于**整个动态关系网络**的相互作用和生成过程。 --- ### 三、主要代表人物 #### 古典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1.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由不可分的、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构成。 2. **托马斯·霍布斯(英国)**:将机械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3. **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法国)**:提出“人是机器”,认为精神活动可还原为生理过程。 4. **卡尔·马克思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但新唯物主义者认为,传统解读过于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 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1. **吉尔·德勒兹 & 费利克斯·加塔利**:哲学先驱。提出“欲望生产”、“根茎”、“装配体”等概念,将世界视为充满生成和流动的动态过程,极大地影响了新唯物主义。 2. **唐娜·哈拉维**: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提出“赛博格”宣言,打破人/动物、有机体/机器的界限,强调异质杂合体的共生关系。 3. **凯伦·芭拉德**:物理学家和理论家。借鉴量子物理和过程哲学,阐述物质的内在活力和“能动实在论”。 4. **简·贝内特**:政治理论家。在《活跃的物质》中提出“物的能动性”,探讨垃圾、电力等非人力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5. **布鲁诺·拉图尔**:科学社会学家。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与非人行动者共同构成的网络,彻底消解了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 6. **曼努尔·德兰达**:运用德勒兹哲学和复杂科学,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唯物主义的重新解读,强调物质流变的力量。 ### 总结 总而言之,新唯物主义不是对古典唯物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一次**辩证的扬弃**。它继承了 **“世界物质统一性”** 这一核心原则,但彻底革新了对“物质”本身的理解:从**被动的、机械的实体**转变为**能动的、生成的关系过程**。这一转变使得哲学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态危机、技术融合和后人类境况**等21世纪的紧迫问题,为我们理解自身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更复杂、也更富有责任感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