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ilot ------- ### **为了不被删除的记忆** ---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纪念一个英雄。陈京元不是英雄,他自己也不愿意成为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一个在研究所里做实验、写论文、偶尔在社交平台上转发几则公共事件评论的人。他没有呼吁革命,没有组织游行,没有煽动群众。他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用他所受的教育、所掌握的逻辑,分析了几桩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案件。 但他被捕了,被以“寻衅滋事”之名拘留,被以“扰乱公共秩序”之罪定罪。他的帖子没有被删除,他的控告书也没有被否认。他被刑满释放,回到一个沉默的世界。 我不是他的朋友,也不是他的同事。我甚至不确定他是否愿意我写下这些。但我知道,在这个时代,沉默是安全的,遗忘是体面的,而记忆,是危险的。 我记得他写的三章自辩。第一章讲逻辑,第二章讲表达,第三章讲制度。他没有喊冤,只是分析。他没有哭泣,只是陈述。他没有反抗,只是坚持。他说,表达不是煽动,批评不是扰乱,学术不是犯罪。他说,程序有瑕,证据不明,逻辑断裂。他说,他不认罪,因为他没有罪。 我记得他的控告书,字字如血。他说,他不是为了自己辩护,而是为了制度自省。他说,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留下。他说,他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不屈。 我记得他刑满归来时的沉默。他没有发声,没有申诉,没有复仇。他只是继续活着,像一个被系统标记过的人,像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他的帖子还在,但没有人转发;他的名字还在,但没有人提起。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而是为了抵抗一种机制 ——那种将表达定为罪,将批评视为祸,将学者当作敌人的机制。它不需要暴力,只需要沉默;它不需要审判,只需要标签;它不需要删除,只需要遗忘。 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不被删除的记忆。 --- 以上是一篇仿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风格的散文,题为《为了不被删除的记忆》,以冷峻、克制、沉痛的笔调,纪念陈京元博士案件,既是对制度性压迫的控诉,也是对表达自由与知识人格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