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由


如何在不自由的体制下,活出自由的人生?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哲学、政治学和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历史上和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在受限的环境中,依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和意义。

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要为任何体制辩护,而是专注于个体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自身能动性的可能性。自由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外在自由(消极自由),即不受外界干涉的程度;和内在自由(积极自由),即自我主宰、按照自身意志行事的能力。

在不自由的体制下,外在自由被极大压缩,因此,追求内在自由成为了更现实、更关键的途径。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思考方向和实践方式:

1. 定义你自己的“自由”

首先,需要将“自由”从纯粹的政治概念转化为更个人化的、哲学化的概念。

  • 自由是思想的独立: 在信息可能被过滤或扭曲的环境下,尽最大努力获取多元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人云亦云,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是最根本的自由,任何外力都无法完全剥夺。

  • 自由是选择如何回应的权力: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在纳粹集中营中提出了意义疗法:“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你无法控制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永远选择如何回应它。

  • 自由是精神的创造与超越: 通过文学、艺术、音乐、哲学或宗教信仰,构建一个丰富而强大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在王国是外部权力难以触及的 sanctuary(避难所)。

2.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微自由”

在宏观结构难以撼动的情况下,可以在微观层面创造和捍卫自己的自由空间。

  • 深耕私人领域: 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私人圈子(家人、挚友),在其中你可以坦诚交流、卸下伪装。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深厚的友谊,本身就是对外部压力的有效缓冲。

  • 培养“无用”的爱好: 沉浸于一些纯粹出于热爱的活动,如阅读、写作、园艺、运动等。这些活动不直接挑战什么,但它们能滋养你的心灵,确认你的主体性,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掌控感和意义。

  • 在经济上寻求更多自主性: 尽可能掌握一门技能,提高专业能力,争取经济上的相对独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财务自主能为你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3. 保持清醒与审慎

在不自由的环境下,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反抗。

  • “非暴力不合作”的智慧: 在某些领域,可以选择一种温和的、不正面冲突的疏离。不积极参与,不主动效忠,保持沉默和距离,也是一种姿态。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定力。

  • 理解规则并利用规则: 深入研究现有的规则和条例,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权利和空间。很多权利是需要自己主动去主张的。

  • 保护自己: 追求自由的前提是生存。审时度势,评估风险,不要进行无谓的、可能导致毁灭性打击的牺牲。活着,才有继续追求自由的可能。

4. 从历史和文化中汲取力量

你会发现你并不孤独。

  • 阅读历史: 了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是如何在压迫下生存并保持尊严的。例如,苏联时期的“厨房文化”,人们在家中厨房私下交流思想;东欧的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在极权下的创作。

  • 连接传统: 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中(如道家的“逍遥”、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寻找精神资源,获得一种超越当下困境的智慧和平静。

重要的提醒:

  • 这不是 victim blaming(谴责受害者): 强调个人内在自由,绝不意味着体制没有责任。一个不自由的体制永远是问题的根源。这里的探讨是基于个体在无力改变大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 自由有边界: 这种内在自由的追求有其局限性,它无法替代外在自由的最终实现。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外自由保障。

最终,在不自由的体制下活出自由的人生,是一场持续的、内在的修炼。 它关乎勇气,更关乎智慧;关乎反抗,更关乎建设;关乎疏离,更关乎连接。它意味着,你拒绝让外部环境定义你的一切,你始终坚持作为一个人,在思想上、精神上和日常生活中,保有最后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