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Sandel

根据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政治哲学核心思想。


迈克尔·桑德尔是当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的主讲人,也是“社群主义”批评流派的核心人物。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起根本性挑战,主张自我不能先于其目的,正义必然与“良善生活”的观念相关,并倡导一种基于“共同善”和公民德性的公共哲学,以治愈现代自由主义社会中的道德空虚和社群瓦解。

他的思想深刻且富有感染力,其核心要义建立在以下四大支柱之上:

一、核心批判:反对“无负荷的自我”

桑德尔理论的起点,是对罗尔斯自由主义理论基础的批判。

  • 罗尔斯的观点:在“原初状态”中,处于“无知之幕”背后的自我被剥离了所有具体特征(如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人生计划),这种“无负荷的自我”可以公平地选择正义原则。

  • 桑德尔的批判:桑德尔认为,这种“无负荷的自我”是一个 虚假的、不可能的概念

    1. 自我由目的“构成”:我们并非先于我们的目标而存在;相反,我们是 被我们所处的社群、传统以及我们所承诺的价值和关系所“构成”的。我们的身份(我是谁)深深地嵌入在这些“承袭”之中。

    2. 道德与政治的分离是不可能的:罗尔斯试图将“正当”(正义规则)优先于“善”(道德观),建立一种不依赖任何特定道德观的“政治自由主义”。桑德尔认为,这做不到。任何正义观都不可避免地 预设了某种关于“良善生活”的理解。例如,对权利和自由的重视本身就反映了一种特定的道德观。

二、社群主义:强调“构成性社群”

在批判的基础上,桑德尔提出了他的社群主义观点。

  • 社群不是自愿组合:社群不仅仅是一群为了互利而走在一起的个人(如俱乐部)。真正的社群是“构成性的”,意味着它塑造了其成员的身份认同和自我理解。

  • 故事性的存在:桑德尔认为,人是一种“故事性的存在”,我们的生命叙事是更大的 社群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要理解我们自己,就必须理解我们所属社群的故事。

  • 对个人主义的矫正:他旨在矫正自由主义中过度的原子化个人主义,强调 社会成员之间的纽带和相互义务

三、公共哲学的危机:程序共和国的弊端

桑德尔将他的哲学分析应用于诊断现代民主社会的病症。

  • 程序性共和国的兴起:他指出,现代自由主义国家日益成为一种“程序共和国”,即政府在国家关于“良善生活”的争论中保持中立,只提供一套公平的程序规则。

  • 后果:这种“中立性”导致了 公共生活的贫瘠公民感的丧失

    1. 道德真空:公共讨论被剥夺了道德和精神的实质,只剩下对权利和利益的讨价还价。

    2. 公民疏离:当公民不再感到自己是共同事业的参与者,而仅仅是权利持有者时,就会产生无力感和疏离感,这为民粹主义提供了土壤。

    3. 政治的无力感: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转移到非民主的领域(如全球市场),而公民却感到无力控制影响自己生活的力量。

四、共同善的政治:公民德性与公共善

作为解决方案,桑德尔倡导一种复兴的“共同善的政治”。

  • 重建公共领域:政治不应回避道德辩论,而应成为公民就“共同善”进行审议的舞台。公共生活应该能够塑造公民的品格,培养公民德性。

  • 公民德性:这种政治需要公民具备 理解公共事务、关心整体利益、并承担自我治理责任 的品德。

  • 实例:他主张,公共政策不应只是满足偏好的工具,而应致力于 培养德性和塑造品格。例如,关于同性婚姻的辩论,不应仅仅诉诸“隐私权”或“婚姻权”,而应公开辩论婚姻的社会目的和荣誉,以及不同形式的家庭生活对公民德性的影响。

核心要义总结

迈克尔·桑德尔政治哲学核心要义

理论维度

核心命题

关键概念与贡献

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罗尔斯式的”无负荷的自我”是一个虚构;正义无法与”良善生活”的观念分离。

构成性自我、对权利优先于善的批判

社群主义本体论

个人身份由”构成性社群”所塑造;人是”故事性的存在”,嵌入于共同的历史与传统中。

社群主义、叙事性自我、嵌入性

社会诊断

程序共和国”的中立性导致公共领域道德空虚、公民感丧失和政治无力感。

程序共和国、公共生活的贫瘠、公民疏离

政治方案

倡导一种充满道德辩论的”共同善的政治”,以培养 公民德性 和重建公共生活。

共同善、公民德性、塑造品格的政治

总而言之,桑德尔的核心思想在于,他迫使我们去思考: 一个不敢谈论“善恶”、只强调“对错”程序的社会,是否能够长久地维持其公民的忠诚和共同感? 他提醒我们,正义不仅仅关乎公平的规则,也关乎我们想要共同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想要共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他的思想是对现代自由主义社会个人主义膨胀和公共精神衰落的一剂强有力解药,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公民身份、社群价值和道德在公共生活中角色的深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