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n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百科全书》的主编,其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自由、对专制与教条的激烈批判为标志。他坚信:真理只能在自由辩论与多元思想的交锋中浮现;压制异见,即是压制理性本身。他毕生致力于“将人类从偏见、迷信与专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并宣称:“怀疑是迈向哲学的第一步。

以狄德罗的哲学观照陈京元博士“寻衅滋事罪”一案,此案不仅是一场司法冤狱,更是一场对启蒙精神的系统性背叛——国家以“秩序”之名压制怀疑,以“忠诚”之名审查思想,以“法律”之名构陷学者。狄德罗若见此状,必会怒斥:这不是法治,而是现代版的宗教裁判所;这不是审判,而是对理性与自由的猎巫


一、“思想不可被定罪”:对“以言入罪”的彻底否定

狄德罗在《哲学思想录》中写道:

压制一种意见,就是压制所有意见;因为真理只有在自由交锋中才能显现。

陈京元转发的内容——美国使馆贴文、许章润文章、政治漫画、川普演讲——皆属思想、观点、艺术或情感表达,而非可证伪的“事实陈述”。在狄德罗看来,这类内容正是思想市场的合法商品,其价值不在于“真假”,而在于激发批判、比较与反思

司法机关却将这些内容斥为“虚假信息”,实则是将政治不适感(political discomfort)等同于法律危害(legal harm)。狄德罗会质问:

“若一幅漫画即可入狱,那《百科全书》岂非叛国?
若转发外交贴文即为犯罪,那外交官是否也应被审判?”

他更会指出:真正的“谣言”,不是那些被转发的贴文,而是司法机关以“梳理”代替证据、以“应知”代替“明知”的谎言


二、“怀疑是理性的起点”:学者的“无知”恰是其美德

狄德罗强调,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确信”,而在于“怀疑”。他在《达朗贝尔的梦》中借人物之口说:

“我什么也不确信,但我在思考;我什么也不断言,但我在探索。”

陈京元在《上诉书》中坦言:

“我目前确实无力确定我所转发文章的真实性或虚假性……对各种信息或观点,我都应该保存批判和开放的态度而不应该断然否定或一概接受。”

这正是狄德罗所赞许的学者的诚实与谦逊。而司法机关却以“高学历应明辨是非”为由,推定其“明知是谣言”,实则是将“怀疑”视为“罪证”,将“开放”当作“不忠”

狄德罗会讽刺道:

“他们惩罚的不是‘谣言’,而是‘不盲从’;
他们恐惧的不是‘混乱’,而是‘理性’。”


三、“百科全书精神” vs. “信息垄断”:对思想多样性的捍卫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宗旨,是汇集人类一切知识,无论其来源、立场或信仰。他坚信:文明的进步,依赖于知识的自由流通与多元观点的共存

陈京元作为独立学者,其转发行为正是“百科全书精神”的现代实践:

  • 他研究复杂系统,需接触全球思想资源;

  • 他转发境外信息,是为理解多元现实;

  • 他评论学术观点,是为促进思想交锋。

而司法机关却以“攻击体制”为由定罪,实则是以国家权力垄断思想市场,禁止公民接触“不合时宜”的观点。狄德罗会警告:

“当国家开始审查《百科全书》的条目,它便已背叛了启蒙;
当法律开始惩罚学者的阅读清单,它便已沦为暴政。”


四、“反教条主义”:对司法“神学化”的批判

狄德罗毕生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dogmatism),无论来自教会还是国家。他认为,任何宣称自己掌握“绝对真理”的权威,都是理性的敌人

本案判决书充斥“领导核心”“政治体制”等政治神学术语,将“体制不可批评”设定为不证自明的教条。狄德罗会批判:

“你们不是在审判行为,而是在审判灵魂;
你们不是在维护秩序,而是在维护迷信。”

更荒谬的是,同类内容在《光明日报》、新浪广泛传播却未被追责,暴露了选择性执法背后的恐惧——不是怕“谣言”,而是怕“无组织的独立思想”。


五、结语:狄德罗的警示——无怀疑,则无真理

狄德罗毕生所求者三:自由、理性、怀疑。他相信,真理不在垄断中诞生,而在自由辩论中浮现;秩序不在沉默中稳固,而在多元共存中生长

陈京元案证明:当国家开始惩罚怀疑,启蒙便已倒退;当法律开始审查阅读,理性便已流亡

真正的“寻衅滋事者”,不是那个转发推文的学者,
而是那些以“秩序”之名扼杀思想市场、以“忠诚”之名摧毁学术自由的权力者

狄德罗若为此案作结,或会重申其毕生信念:

砸烂一切教条!”(Écrasez l’infâme!)
此“教条”,非指异见者,而是一切以权力压制理性、以暴力取代宽容的司法暴政

此案终将被历史置于狄德罗的法庭上审判——

不是因陈京元说了什么,
而因体制害怕他思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