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
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解释学是20世纪欧陆哲学中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三大思潮。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并列或对立,而是一部生动的思想“家族史”,可以概括为:现象学是父亲(提供了核心方法),存在主义是长子(将方法应用于人的具体生存),解释学则是继承了前两者遗产的集大成者(将理解推广到人类存在的根本维度)。
为了更直观地把握这三者之间复杂而富有生成性的关系,下图清晰地勾勒了它们的演进脉络与核心关联:

以下,我们将沿此谱系,深入解析它们之间的思想对话与承继关系。
一、现象学:父亲与“方法工具箱”
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
核心贡献: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哲学方法。
口号:“回到事物本身!”——即直接面对并描述在意识中显现的现象。
方法:悬搁(中止关于世界存在的自然信念)、还原(聚焦纯粹意识)、意向性分析(分析意识总是指向某物的结构)。
目标:为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无预设的阿基米德点(先验自我或生活世界)。
角色定位: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基础。它提供了哲学家如何“看”、如何“描述”世界的基本工具。可以把它想象成哲学家的“显微镜”或“解剖刀”。
二、存在主义:长子的“存在论转向”
存在主义者(尤其是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但彻底扭转了它的方向和应用焦点。
核心转变:从“意识”到“存在”
胡塞尔关心:纯粹的意识如何构成世界和意义。
海德格尔关心: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他称之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哲学的核心问题应是“存在之谜”,而非“意识之谜”。
对现象学的继承与改造:
继承:认同要回到“事情本身”。但这个“事情本身”不再是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而是人的具体生存体验,如焦虑、被抛、向死而生、操心等。
批判与改造:他们认为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仍然是一个抽象、无世界的点。他们强调,人永远是**“在世之在”,意识总是“具身的”(有血有肉的身体)、“情境化的”**(处于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无法脱离具体生存来谈意识。
著名命题:
海德格尔:“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在其存在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实现的。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人首先存在、遭遇自己、在世界上涌现,然后才定义自己。这意味着人是自由的,人注定要自由,并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全责。
关系总结:存在主义是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去描述和分析人的具体生存困境的哲学。它将现象学从认识论(知识论)的层面,拉回到了存在论(本体论) 的层面。
三、解释学:继承家业的“集大成者”
解释学最初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尤其是《圣经》和古典文献)的技艺学。在20世纪,通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它完成了一次“哲学转向”,成为一门关于人类理解之本质的哲学。
与现象学、存在主义的血脉联系:
海德格尔的奠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理解”不是认识方法,而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 人活着,就意味着在不断理解和解释自己与世界。这为哲学解释学奠定了基础。
伽达默尔的集大成:伽达默尔在其巨著《真理与方法》中,系统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思想。
核心观点:
理解的历史性:任何理解都无法脱离理解者自身的历史情境。我们总是带着由传统和先入之见构成的 “视域” 去理解事物。理解不是克服偏见,而是正确地评价偏见。
效果历史意识:真正的理解是理解者自身的视域与文本(或历史、艺术品)的视域发生 “视域融合” 的过程。我们始终处于历史的影响效果之中。
对话模式:理解就像一场对话,我们向文本提问,文本也向我们提问,从而生成新的意义。
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深化与综合:
解释学接受了存在主义的“人在世界中”的基本立场。
它同时指出,现象学所追求的“无预设的起点”是不可能的。我们总是已经被抛入一个充满传统和语言的解释世界中。理解是此在的生存论结构。
因此,解释学可以看作是对“理解”活动本身进行的现象学描述,而理解的对象,正是存在于此世中的人的历史性生存。
核心关系总结
流派 |
与现象学的关系 |
核心关切 |
关键转折 |
|---|---|---|---|
现象学 |
方法论开创者 |
意识如何构成对象?知识的绝对基础何在? |
从抽象思辨转向直接经验 |
存在主义 |
方法的应用与“存在论转向” |
人如何具体地生存?自由、选择、焦虑、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
从“意识”转向“存在” |
解释学 |
对“理解”活动的现象学描述 |
理解如何可能?历史、传统、语言如何塑造我们? |
从“存在”转向“理解”(作为存在的方式) |
一个简单的比喻
现象学 好比是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它提供了一套如何研究世界的基本范式。
存在主义 好比是 “凝聚态物理”。它用物理学的方法,去专门研究一种特定的、复杂的物质形态(比如“人”这种存在者)的特殊性质(自由、焦虑等)。
解释学 好比是 “科学哲学”。它反过来研究“物理学研究”这个活动本身是如何可能的?观察者如何受到其理论背景、历史语境的影响?它关注的是“科学理解”本身的本质和条件。
总而言之,这三者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深化的思想运动:现象学提供了“看”的方法,存在主义用这个方法去“看”人的生存,解释学则反思“看”这个行为本身的历史性和条件性。 它们共同塑造了20世纪哲学关注生活世界、人的存在和历史理解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