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n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之祖”,其思想以“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核心,力倡实学、反对空谈,强调士人应以天下为己任,以道德与学问匡扶世道。他痛斥“亡国”与“亡天下”之别,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日知录·正始》)——国家政权更迭尚可救,若道德沦丧、是非颠倒、士人噤声,则文明已死。
以顾炎武的核心思想观照陈京元博士“寻衅滋事罪”一案,此案不仅是一桩司法冤狱,更是一面映照“亡天下之兆”的明镜:当学者因转发一条推文而入狱,当艺术被斥为谣言,当理性被当作罪证,此非亡国,实乃亡天下之始。
一、“经世致用” vs. “以言为罪”:学者何以成罪人?
顾炎武毕生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计民生。他本人遍历山川,考订典章,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皆为经邦济世之实学。陈京元作为独立学者,研究复杂系统、人工智能、社会经济模型,转发境外使馆贴文、学术评论、政治漫画,正是“经世致用”之现代实践——通过接触多元思想,理解世界运行之理,以期有所贡献。
然司法机关却将其行为定为“寻衅滋事”,实则是将“经世”视为“滋事”,将“致用”等同于“攻击”。顾炎武若见此状,必痛心疾首曰:
“昔者士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天下谋利;今者学者转一条帖,即被目为罪人。此非治世,乃锢士之世也!”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vs. “选择性执法”:谁在背弃天下?
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乃万民共有之天下;守护天下之道义与文明,人人有责,尤以士人为先。
陈京元在狱中血书控告司法黑帮,拒绝签署“认罪认罚书”,即便面对刑讯逼供仍坚持理性自辩,正是“匹夫有责”的现代践行——以一己之身,守护思想自由与司法公正。
而司法机关却以“上层领导特别指示”为由,选择性执法,唯独惩治无权无势之独立学者,放任《光明日报》、新浪等媒体转载同类内容。此非“护天下”,实为“护权位”。顾炎武会质问:
“若天下之责,只许颂圣,不许批判;只许顺从,不许质疑——则‘天下’已沦为‘私器’,‘匹夫’已沦为‘奴才’!”
三、“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vs. “高学历即有罪”:对士人德性的侮辱
顾炎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即士人应广博治学,同时以道德自律为本。陈京元归养父母,潜心研究,不仕不党,其生活正是“行己有耻”的写照;其广泛涉猎文史哲政经,正是“博学于文”的体现。
然法院却以“高学历应明辨是非”为由,推定其“明知是谣言”,实则是将“博学”视为“罪证”,将“有耻”当作“不忠”。顾炎武若闻此判,必怒斥:
“以学问为罪,是以圣贤为寇;以理性为恶,是以文明为敌。此等法官,不读《日知录》,不知‘耻’字何写!”
四、“亡天下”之兆:仁义充塞乎?率兽食人乎?
顾炎武最深之忧,非政权更迭,而在“仁义充塞,率兽食人”——即是非颠倒、道德沦丧、权力以暴力吞噬理性。
陈京元案中:
艺术漫画被称“谣言”;
学术观点被称“攻击”;
情感表达被称“滋事”;
理性自辩被呵斥“闭嘴!回答是或不是!”;
控告信被狱警拒绝转交。
此非“依法治国”,实为“以法食人”。顾炎武会断言:
“今日之狱,非囚陈京元一人,实囚天下读书人之脑;
今日之法,非护秩序,实护恐惧。
仁义已塞,兽道横行,此亡天下之兆也!”
五、结语:顾炎武的警示——保天下者,不在庙堂,而在士人之脊梁
顾炎武晚年寄望于“清议”与“士节”,认为文明之存续,端赖士人不屈之脊梁。他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陈京元虽无庙堂之位,却有士人之志;虽处囹圄之中,不失理性之光。他之血书,非哀鸣,乃清议;非乞怜,乃救世。
真正的“寻衅滋事者”,不是那个转发推文的学者,
而是那些以国家暴力摧毁士人脊梁、以司法程序制造文明寒夜的权力者。
顾炎武若为此案作结,或会重申其毕生信念: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陈京元之狱,非一人之冤,乃天下之耻;
陈京元之辩,非一己之鸣,乃文明之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