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Scheler
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 现象学哲学。
马克斯·舍勒是20世纪初德国现象学运动的关键奠基人,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将现象学方法从意识分析扩展到情感、价值、伦理和社会领域,建立以”情感直觉”和”质料价值伦理学”为核心的哲学人类学体系。
舍勒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以下四大支柱之上:
一、情感现象学与质料先验:核心方法论
舍勒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改造。
批判胡塞尔的”形式主义”:忽略情感和价值维度的优先性
情感直觉:先于理性逻辑的直接直观能力
价值是 被感受的,而非被判断的
类比:如眼睛直接看到颜色
质料先验:存在充满内容的 客观先验价值秩序
二、质料价值伦理学:核心伦理学
舍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与超越。
对比维度 |
康德伦理学(义务论) |
舍勒伦理学(质料价值伦理学) |
|---|---|---|
核心 |
形式化的绝对命令 |
质料的价值等级秩序 |
善恶标准 |
动机是否符合理性法则 |
价值本身的高低秩序 |
关键能力 |
纯粹实践理性 |
情感直觉 或”价值感” |
人格概念 |
抽象理性立法者 |
具体实现价值的”精神人格” |
价值等级秩序 (由低到高):
感觉价值:愉快 vs 不愉快
生命价值:高贵 vs 粗俗
精神价值:
审美价值:美 vs 丑
正义价值:对 vs 错
知识价值:真 vs 假
神圣价值:神圣 vs 世俗
伦理要求: 偏好更高价值 并 实现尽可能高价值
三、哲学人类学: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舍勒对”人是什么”的根本回答。
人的本质是”超越”:能够 超越自身及环境
生命冲动 vs 精神:
生命冲动:人与动物共享的 盲目自然力量
特征:强大但 封闭
精神:人独有的 自由开放 存在方式
特征:包括理性、直观、情感、意志
弱点: 软弱无力
人的困境与尊严:
人是 生命冲动与精神的张力点
尊严在于用 精神引导生命冲动
向 更高价值开放
四、情感与社会学:怨恨理论与爱的秩序
现象学在社会学领域的应用。
怨恨理论:
定义:因无力获取所欲之物的 自我毒害
特征:迟来的、隐忍的报复感
应用:批判现代性中的平等主义、功利主义
爱的秩序:
爱是 原初的、创造性的运动
“爱是价值的发现者”
决定价值感知的方向和优先性
核心要义总结
理论维度 |
核心命题 |
关键概念与贡献 |
|---|---|---|
现象学方法 |
情感直觉**优先于理性认知,存在 **质料先验 |
情感现象学、质料先验、价值感 |
伦理学 |
存在客观的 质料价值等级秩序,伦理在于偏好和实现更高价值 |
质料价值伦理学、价值等级、人格 |
哲学人类学 |
人是 生命冲动与精神 的张力体,本质在于 超越 |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生命冲动、精神、超越 |
情感社会学 |
怨恨 是现代性的心理机制, 爱的秩序 是价值感知的基础 |
怨恨理论、爱的秩序、价值颠覆 |
影响与意义
舍勒思想的深远影响:
价值伦理学的复兴:开创不同于康德和功利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哲学人类学的奠基:影响盖伦、普莱斯纳等后世思想家
批判理论的先驱:对”怨恨”分析直接影响法兰克福学派
宗教现象学的开拓:推动神圣价值研究的发展
总结
舍勒完成了现象学的 “情感转向”:
哲学重心:从认知和形式规则转向 价值体验和生命本身
核心洞见:世界是 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根本方法:用 心 (情感直觉)而非用 脑 (理性计算)与世界打交道
终极追求:在理性与情感、精神与欲望间找到 动态平衡
舍勒的哲学是对 生命完整性 的深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