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Seligman
基于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的积极心理学视角。
马丁·塞利格曼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的核心思想引发了一场心理学领域的范式革命,可以概括为:心理学不应只关注修复心理疾病和痛苦,更应致力于研究并培育人类的优势和美德,帮助普通人获得更充实、更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他的思想发展可以看作一个从“治愈痛苦”到“追求幸福”的演进过程,其核心要义建立在以下几个支柱上:
一、核心范式转变:从病态模型到健康模型
塞利格曼早期以“习得性无助”的实验闻名,该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抑郁和绝望的成因。但他意识到,心理学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几乎只专注于一个使命:治疗精神疾病。这导致心理学成了一门“关于疾病的科学”。
塞利格曼提出,心理学应该有三大使命,而此前严重忽视了后两者:
治疗精神疾病 (传统焦点)。
让普通人的生活更幸福、更有成效 (新焦点)。
识别和培养天才 (新焦点)。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方法,系统性地探索 是什么让生命最值得活下去 。
二、幸福理论:从“积极情绪”到“蓬勃人生”
塞利格曼对幸福的理解不断深化,最终形成了其标志性的 PERMA模型 ,指出幸福由五个可测量的元素构成:
P - 积极情绪:
内容:快乐、愉悦、温暖、舒适等感受。
目标:追求 愉悦的生活 。
局限:单纯追求快乐是短暂的,且具有“享乐适应”效应(很快会习以为常)。
E - 投入:
内容:全身心沉浸于一项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达到“心流”状态,忘记时间和自我。
目标:追求 投入的生活。
特点:投入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积极情绪,但事后回想会觉得充实满足。
R - 人际关系:
内容:与他人建立积极、真诚的连接,爱与被爱。
目标:追求 有爱的生活 。
依据:扎实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最强大、最持续的来源。
M - 意义:
内容:归属于并服务于某个你认为比自我更宏大的事物(如信仰、社区、科学、环保)。
目标:追求 有意义的生活。
意义 vs. 快乐:意义可能伴随着牺牲和痛苦,但能带来深层次的满足。
A - 成就:
内容:追求胜利、掌握技能、实现目标,通常是为了成就本身,而非随之而来的回报。
目标:追求 有成就感的生活 。
核心论点:真正的“蓬勃人生”不是单一地追求快乐,而是在这五个维度上都有所体现和追求。
三、核心实践:识别与运用性格优势
塞利格曼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共同创建了 “行动价值分类体系”,识别出人类普遍存在的 24种性格优势 ,并归纳为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越)。
核心思想:真正的幸福来自于 识别并经常运用自己最核心的性格优势 去生活和工作,而不仅仅是纠正弱点。
实践工具:通过 “优势识别测验” ,个人可以发现自己最突出的5个优势(即“标志性优势”),并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们。
四、应用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塞利格曼积极推动积极心理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
积极教育:将PERMA模型和性格优势教育融入学校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幸福感、韧性和学业成就,而不仅仅是预防问题。
积极心理治疗:在传统治疗缓解症状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建立积极情绪、投入感、意义感和良好关系,从而构建持久的心理健康。
积极组织行为学:应用于职场,通过发挥员工优势、创造意义感和投入感,提升组织效能和员工幸福感。
—
核心要义总结
理论维度 |
核心命题 |
关键概念与贡献 |
|---|---|---|
范式革命 |
心理学应从只关注 修复痛苦 ,转向同等关注 培育幸福 和 发挥优势。 |
积极心理学、习得性无助(作为起点) |
幸福理论 |
真正的幸福是多元的,包含 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 五个维度。 |
PERMA模型、蓬勃人生、心流 |
优势基础 |
幸福源于 识别和运用个人核心的性格优势 ,而非仅仅纠正弱点。 |
性格优势与美德、VIA分类体系 |
实践应用 |
将积极心理学原理应用于 教育、临床和治疗、组织管理 等领域。 |
积极教育、积极心理治疗 |
总而言之,马丁·塞利格曼的核心思想是一场心理学的“价值重估”。他告诉我们,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不在于消除所有缺点,而在于发现并活出我们内心最好的部分。 他的工作为个人追求幸福、教育培养全人、以及组织创造繁荣,提供了一套基于实证的科学地图和实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