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n

根据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多伯特标准(Daubert Standard),对陈京元博士“寻衅滋事罪”一案进行分析,可清晰揭示本案在证据可采性(admissibility)与科学可靠性(scientific reliability)方面的根本缺陷。尽管多伯特标准源于美国普通法体系,但其核心精神——要求法庭对专家证言与科学证据进行“守门人”式审查,确保其具有方法论上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具有普适的司法理性价值,可作为一面“程序理性之镜”,照见本案所谓“证据锁链”的虚妄本质。


一、多伯特标准的核心要素回顾

Daubert v. 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 509 U.S. 579 (1993) 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确立了法官作为“守门人”(gatekeeper)的职责,要求对专家证言是否具有科学有效性(scientific validity)进行审查,具体考量以下因素:

  1. 该理论或技术是否可被检验(testability);

  2. 是否经过同行评议与发表(peer review and publication);

  3. 已知或潜在的错误率(known or potential error rate);

  4. 是否存在控制该技术应用的标准(standards controlling the technique’s operation);

  5. 该理论或技术是否在相关科学界被普遍接受(general acceptance)。

虽然中国刑事诉讼制度未明文采纳多伯特标准,但《刑事诉讼法》第50条、第55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00条均强调:对专门性问题需由“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且鉴定意见必须具备科学性、客观性与合法性。因此,多伯特标准可作为评估本案“证据”是否具备基本科学理性的参照框架。


二、对本案关键“证据”的多伯特式审查

(1)《关于对陈京元网络聊天平台梳理情况说明》:不具备可检验性与同行评议

  • 性质:该文件系公安机关自行制作的“情况说明”,将陈京元转发的贴文“梳理”为“虚假信息”“攻击国家领导核心”。

  • 多伯特分析

    • 不可检验:所谓“攻击”“侮辱”“虚假”均为主观价值判断,无法通过客观方法验证;

    • 无同行评议:该“梳理”未经任何语言学、传播学、法学或艺术学专家评审;

    • 无错误率控制:警方未说明其分类标准,亦未提供误判可能性评估;

    • 非科学共识:将艺术漫画、政治评论等同于“谣言”,违背传播学与法学基本共识。

结论:该“说明”不属于科学证据,而是一种政治修辞,依多伯特标准应被排除。


(2)“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缺乏可操作的测量标准与实证支持

  • 控方主张:陈京元的转发行为“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 多伯特分析

    • 不可检验:未定义“严重混乱”的量化指标(如群体事件人数、经济损失金额、网络流量异常等);

    • 无错误率:未说明如何区分“正常舆论波动”与“秩序混乱”;

    • 无控制标准:未引用任何社会学、舆情学或复杂系统理论模型;

    • 与科学共识相悖:陈京元本人作为复杂系统研究者指出,其账号影响力远低于“临界阈值”,不可能触发“雪崩效应”——此观点符合无标度网络理论(Barabási-Albert模型)与自组织临界性(SOC)理论。

结论:所谓“严重混乱”纯属主观臆断,无任何科学方法支撑,依多伯特标准不具备证据资格。


(3)“高学历应明知是谣言”的推定:违背认知科学与证据规则

  • 法院逻辑:因陈京元具“很高学历”,故“应能明辨是非”,推定其“明知是虚假信息”。

  • 多伯特分析

    • 不可检验:学历与“明知谣言”之间无因果模型或实证研究支持;

    • 错误率极高:大量高学历人士(如学者、记者)常转发未经核实信息用于研究或讨论,此乃学术常态;

    • 无科学共识:认知心理学表明,信息真伪判断依赖语境、信源与验证机制,而非学历本身

    • 方法论缺陷:将道德义务(“应辨别”)偷换为法律事实(“明知”),属逻辑谬误。

结论:该推定是伪科学推理,依多伯特标准应被排除。


(4)将手机缓存图片作为“传播铁证”:技术上不可靠

  • 警方行为:从陈京元旧手机缓存中提取几幅政治漫画,视为“传播谣言”的“铁证”。

  • 多伯特分析

    • 不可检验:缓存仅证明“曾访问网页”,不等于主动转发或传播

    • 错误率高:现代浏览器自动缓存内容,用户可能完全不知情;

    • 无技术标准:未说明如何区分“浏览缓存”与“主动保存/转发”;

    • 违背数字取证共识:国际数字取证标准(如ISO/IEC 27037)要求区分“访问痕迹”与“用户行为意图”。

结论:该“证据”在技术上不可靠,依多伯特标准不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


三、多伯特标准的深层启示:法官应为“守门人”,而非“共谋者”

多伯特标准的核心精神在于:法官不得被动接受控方提交的“专家意见”或“技术结论”,而必须主动审查其科学基础。然而在本案中:

  • 一审法官普会峻未对《梳理情况说明》的科学性提出任何质疑;

  • 二审法官李湘云未要求控方提供“严重混乱”的实证模型;

  • 法庭未传唤任何传播学、复杂系统或数字取证专家进行质证;

  • 反而将被告的专业自辩(如SOC理论)粗暴压制(“闭嘴!回答是或不是!”)。

这表明,中国司法在面对“技术性指控”时,缺乏真正的“守门人”机制,导致伪科学、主观臆断与政治修辞畅通无阻地进入判决书。


四、结语:一场“反多伯特”的司法实践

陈京元案是一场系统性违背证据科学原则的司法实践:

  • 不可检验的主张被当作事实;

  • **无同行评议的“梳理”**被当作证据;

  • 高错误率的推定被当作逻辑;

  • 技术上不可靠的数据被当作“铁证”。

若依多伯特标准,本案所有关键“证据”均应被排除,指控因缺乏可采信证据而彻底崩塌。

此案警示我们:在数字时代,若司法不建立对科学证据的审查能力,法律就将成为非理性与权力意志的遮羞布。真正的法治,不仅要求“依法办案”,更要求“依科学办案”——因为法律的理性,必须以证据的理性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