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sal theory
因果关系理论,如休谟的规律性理论、以及反事实条件理论。
因果关系理论探讨我们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原因。以下两个理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大卫·休谟的“规律性理论”
大卫·休谟是18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他对因果关系的怀疑论观点极具开创性。
核心思想: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果关系本身。 当我们说“A导致B”时,我们真正观察到的只是两件事:
时空邻近: A和B在时间和空间上很接近。
时间先后: A总是发生在B之前。
恒常联结: 我们反复观察到,每当A类事件发生,B类事件就会随之发生。
一个简单的例子:台球
我们看到一只台球(A)撞击另一只静止的台球(B),然后B球开始移动。休谟认为,我们并没有看到“撞击”这种神秘的“因果力”。我们看到的只是:
A球接触B球(时空邻近)。
接触发生在前,B球移动在后(时间先后)。
我们一生中无数次看到这种模式重复(恒常联结)。
于是,我们的心智由于 习惯和预期,将A和B联系起来,并称A是B的原因。对休谟而言,因果关系只是我们心理上的习惯性联想,而不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力量”。
关键贡献: 将因果关系的基础从形而上学猜想转向了 可观察的经验规律。
反事实条件理论
这是当代科学、哲学和法学中更主流和实用的理论,由大卫·刘易斯等哲学家发展。
核心思想:A是B的原因,当且仅当,如果A没有发生,那么B也不会发生。 这个理论通过比较“真实世界”和“假设A没发生的反事实世界”来定义因果。
一个简单的例子:生病与吃药
你生病了(B),你吃了药(A),然后病好了。
真实世界: A发生(吃药) → B结果改变(病好了)。
反事实世界(假设): A没有发生(没吃药) → B结果不会改变(病不会好)。
根据这个理论,“吃药”是“病好”的原因,因为在一个你没吃药的假想世界里,你的病不会好。
关键贡献: 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标准来 验证 因果主张。这个理论是现代 随机对照试验 的哲学基础(实验组 vs. 对照组就是在模拟真实世界和反事实世界)。
—
总结对比
理论 |
核心问题 |
答案 |
|---|---|---|
休谟的规律性理论 |
我们如何 认识 因果关系? |
基于对 恒常联结 的 经验观察 和心理 习惯。 |
反事实条件理论 |
如何 定义 因果关系? |
通过比较”真实发生”和”假设没发生”的场景来定义。 |
简而言之,休谟理论描述了我们是如何思考因果的(基于观察到的规律),而反事实理论则提供了一个判断因果是否成立的标准(基于假设性的对比)。 两者都深刻影响着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进行科学研究和法律推理。
- Grok
- 1. Hume’s Regularity Theory: Absence of Constant Conjunction Undermines Causal Claim
- 2. Lewis’s Counterfactual Theory: No Difference-Making Evidence Fails Causal Dependence
- 3. Implications for Legal Epistemology: Causal Theories Expose Evidentiary Pseudoscience
- Conclusion: Causal Lenses on the Case—A Verdict Without Empirical Anchor
- Copilot
- ChatGPT
- Deepseek
- Gemini
- Q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