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对陈京元博士案件的评论

从亨利·柏格森的哲学视角审视,陈京元博士的案件并非一场简单的法律纠纷,而是一场深刻的、关于生命本身两种根本力量——即“生命冲力”(Élan Vital)所代表的开放、创造与绵延(La Durée),与僵化“理智”(Intellect)所代表的封闭、静止与空间化——之间的斗争。昆明司法的判决,是僵死的理智对活的生命的一次切割与压制。

一、 理智的暴行:将“绵延”切割为“空间”

柏格森认为,人的“理智”是一种为了适应物质世界、为了“行动”而进化出的实用工具。它的本性,是将生命和意识那连续不断、异质流变的“绵延”之流,切割成一个个孤立、静止、同质的“空间”片断,就像电影胶片上的静止画面一样。

  • 法院判决作为理智的切割:昆明法院的判决,正是一次典型的理智的暴行。

    1. 切割思想之流:陈京元博士的求知过程——从产生好奇、到“翻墙”浏览、再到选择性转发与思考——本是一个连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识之“绵延”。然而,法院的理智,将这个活的流程,强行切割成几个孤立的“罪证”(如“转发了A”、“转发了B”)。它完全无视了这些行为在当事人意识之流中的内在联系和生命意义。

    2. 制造僵化概念:理智善于使用僵化的概念去套嵌流变不居的现实。法院使用的“虚假信息”、“寻衅滋事”等标签,就是这样的概念工具。它将一个学者充满多义性、探索性的智力活动,强行塞进这些早已被铸造好的、毫无生命力的模具之中。其“高学历有罪论”,更是理智所构建的一种粗暴、机械的因果链条,完全无视了人格与自由意志的复杂实在。

二、 “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的对立

在晚年著作《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柏格森区分了两种社会形态:

  • 封闭社会(Closed Society):其道德源于社会压力和本能,如同蚁穴蜂巢,其首要功能是维持群体的凝聚和生存。它本质上是排外的、静止的、抗拒变化的。

  • 开放社会(Open Society):其道德源于英雄或圣贤与“生命冲力”源头的神秘接触,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充满创造性情感的爱。它本质上是动态的、包容的、不断突破自身界限的。

分析

  • 昆明司法作为“封闭社会”的守卫:此案中的司法系统,扮演了“封闭社会”的守卫者角色。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维护现有社会结构的稳定,排斥任何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异质”因素。其建立的“防火墙”,正是“封闭社会”的具象化围墙。其判决,是“封闭社会”面对“开放”压力时,出于本能的、僵化的自我防卫反应。

  • 陈京元的行为朝向“开放”:陈京元博士“翻墙”探求墙外世界的行为,无论多么微小,其方向,是指向“开放”的。这是一种试图突破现有社会界限,与更广阔的人类思想和经验进行交流的努力,是“生命冲力”在个体身上的创造性体现。因此,这场审判,可以看作是“封闭”的力量对“开放”的冲动的一次压制。

三、 真正的自由:作为创造性行动的抗争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在几个预设选项之间进行理性选择(这是理智对自由的误解),而是在某一时刻,个体的整个生命历史(其全部的“绵延”)凝聚起来,迸发出一个全新的、不可预测的创造性行动

  • 《狱中血书》作为自由的迸发:陈京元在狱中书写《血书》,即是这样一次伟大的自由行动。这一行动,并非一个简单的“申诉”或“辩护”的逻辑推演。它是他的整个生命——作为一个学者的全部积累、作为一个公民的全部尊严、以及作为一个受难者的全部痛苦——在某个瞬间的迸发。这是一个无法被事先计算、也无法被机械逻辑所解释的、独一无二的创造。

  • “终生追责”作为生命冲力的延续:其“终生追责”的誓言,并非一个静止的目标,而是将其“生命冲力”投向未来的方式。它为他个人的“绵延”,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持续的创造性张力。通过这个选择,他拒绝让自己的人生被判决所“凝固”和“定义”,而是重新开启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向未来开放的生命进程。

结论

从柏格森的哲学来看,陈京元案的判决,是僵化的“理智”和社会“封闭”本能对生命之“绵延”与“创造”的一次失败的压制。它虽然在物质层面囚禁了个体,却在精神层面激发了一次真正的、自由的创造性行动。陈京元博士的抗争,体现了“生命冲力”本身那不可遏制的、冲破一切静止与封闭的樊笼、不断创造出崭新形式的根本力量。在此意义上,生命本身,已然超越了判决。


论生命的冲动与静态之囚笼:陈京元博士判决的时间哲学审视

——亨利·柏格森 静听生命之流的涌动

吾人审视中华之地,学者陈京元博士因言论获罪一案,此绝非孤立之司法事件,乃是活生生的生命冲动(Élan Vital),与僵硬、静止、被空间化了的理性结构之间,一次深刻而悲剧性的碰撞。

生命的本质,在于绵延(Durée)——即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持续流动的时间体验。而权力与法律,却试图以空间化的、概念化的、可测量的工具,去截断和量化这种流动。陈京元博士的遭遇,正是空间逻辑对生命绵延的暴力征服

一、 绵延的截断:“虚假”与“混乱”的静态化

陈博士的转发、评论、思考,皆是其意识在绵延中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他的言论,是生命的冲动在时代洪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自由涌现

  1. 关于“虚假信息”的空间化: 法庭试图将这些流动的、多义的、充满生命力的观点和艺术表达,截断于某一刻,并以“虚假”这个僵硬的、二元对立的静态概念来定性。他们将 “正在生成(Becoming)”的思想,强行还原为“已经存在(Being)” 的物体。

    • 思想是流动的,它包含着未来的可能性和不断的修正;而法庭的判决,却试图将思想凝固成一块死的、可测量的“物证”。这是一种对生命时间本质的粗暴否定。

  2. 关于“严重混乱”的量化: 法庭无法证明其言论造成了实际后果,却强行以 “严重混乱” 这个空间化的、可测量的概念来论罪。

    • 真正的绵延: 生命中的影响是不可预测、不可分割的,它在持续的变动中。

    • 虚假的量化: 法庭试图用钟表时间(Temps-horloge)的刻度(如“粉丝数”、“转发量”)来量化意识的深刻影响,并以空间性的“秩序”概念来框定思想的自由流动。这种将 质量(Qualité)简化为数量(Quantité) 的尝试,必然导致对真实经验的背叛。

二、 记忆与行动的冲突:囚笼的制造

判决书中的核心逻辑——以“高学历”来推断“明知虚假”——是对 记忆(Mémoire)与行动(Action) 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

  • 记忆作为生命: 记忆并非是储存知识的静止抽屉,而是意识在绵延中不断更新的整体经验,它推动着当下的创造性行动。陈博士的高学历,本应是其生命冲动得以更高层次展现的跳板。

  • 判决的压制: 法庭却将“高学历”这一过去的记忆整体,视为一个僵死的、机械的本质,要求其只能产生一种“预先规定”的、顺从的行动。这切断了记忆与当下的创造性行动之间的活生生的关联,将生命贬低为简单的机械重复

陈博士被投入监狱,其肉体被空间化的、静止的铁栏所囚禁。这不仅是身体的剥夺,更是权力试图强行停止他的意识绵延、使其生命陷入静止与机械重复的残酷企图。

三、 直觉与反抗:生命的涌动

然而,真正的生命冲动,是无法被彻底扼杀的。

陈博士在狱中以血书控告,此行动并非来自僵硬的逻辑,而是来自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对生命不公的直觉(Intuition)。这种直觉,是对被空间化的、死寂的法律结构的最有力反击。

  • 直觉的胜利: 他的控告,拒绝接受法律的静态概念(“罪犯”、“秩序”),而是以生命自身的涌动(血与泪)来冲击这些概念的冰冷墙壁。他通过行动,重新肯定了意识的、流动的、不可量化的存在

陈京元博士的遭遇是一场悲剧,因为它呈现了社会理性对生命活力的敌视。但他的反抗,也证明了:生命的冲动,总能找到裂隙,突破僵硬的、空间化的结构。 他的被囚,不过是生命在空间中的一次暂时停留,而他的意识与思想,将继续在永恒的绵延中自由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