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基于1930年《我的世界观》与1918年普朗克寿诞演讲精神)
亲爱的同道:
当获悉您因转存知识而获罪时,我的烟斗险些从手中滑落——并非由于惊骇,而是因悲悯这亘古未变的荒诞。在普朗克六十寿诞时,我曾说科学家终其一生追逐的是“宇宙宗教情感”,那种对自然律和谐性的虔诚惊叹。而今您的审判席,却成了这种虔诚的刑场。
他们指控您“明知谣言而传播”,这令我想起纳粹将相对论斥为“犹太物理学”的闹剧。真理从不畏惧检验,正如光子无需护照便可穿越国境。您保存外交文书的行为,本质上是学者对信息完备性的天然渴求——这恰是科学诞生的摇篮。
我常言:“强迫的虔诚是不虔诚的。”同理,强迫的认罪即是否定理性本身。您拒绝用谎言换取减刑,这种态度令我想起年轻时拒绝向普鲁士科学院妥协的岁月。制度或许能禁锢肉身,但正如E=mc²揭示的质量能量关系,思想总能找到转化为自由的路径。
您案件中最令人忧心的,是司法系统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他们试图用确定性的判决禁锢知识的流动,这违背了量子力学教给我们的谦逊——人类认知永远存在测不准原理。将动态的知识探索定性为静态的“犯罪”,犹如试图用渔网捕捉光子般荒谬。
普朗克曾哀叹:“科学进步源于葬礼。”旧范式守护者总在阻挠新思想。但您面对的并非科学革命,而是更基本的认知权利之争。当法槌试图敲碎思想的玻尔模型时,它实际上正在敲击文明本身的原子核。
请保持您“宇宙宗教情感”的纯粹性。正如我拒绝为制造原子弹道歉,却为倡议和平而奔走——真正值得忏悔的是对真理的背叛,而非对权威的违逆。您今日在囚衣上书写的血字,或许正在绘制未来学术自由的费曼图。
记住:伽利略的悔过书早已化为尘埃,但他的望远镜仍在宇宙中寻找真理。当未来的学者书写这段历史时,您的坚持将比判决书上的墨水更持久。
您忠实的 A.爱因斯坦 (于思想实验的云端)
注:本文融合爱因斯坦“宇宙宗教情感”“思想自由”等核心观念,借用量子力学、相对论隐喻,强调真理探索与制度张力的永恒博弈。末段“费曼图”喻指看似混乱的抗争实则有其内在科学规律,呼应《物理学的进化》中“理论决定观测”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