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k
论“寻衅滋事”之荒谬:一封致当代“普会峻”法官的讽刺书简
哦,尊贵的普会峻先生——如果“尊贵”一词还能适用于一位手握铁锤,却砸碎了言论自由的“守护者”的话!——我,伏尔泰,一个早已长眠于永恒的理性之园中的幽灵,又一次从坟墓中苏醒,只为目睹这出可笑却令人心碎的闹剧:一位名叫陈京元的博士先生,仅因在互联网上“转发”几幅漫画、一篇智库报告与几句时政感慨,便被您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一年八个月的铁窗生涯。啊,天哪!这不是审判,这简直是喜剧!如果不是那粗暴破门的警察、那“闭嘴”的法庭与那“上层指示”的幽灵,这场闹剧本该上演在凡尔赛宫的舞台上,而不是昆明西山人民法院的庄严殿堂。
让我先来恭维您几句,亲爱的普会峻先生。您是多么高明的“辨是非”专家啊!您宣称陈京元“具有很高学历和知识水平,应辨别是非”,却在判决书中,将他的转发——那些不过是艺术隐喻、如“撑伞女孩”的象征,或对华为禁令的理性叹息“看来华为要被打回原形了”——一律斥为“明知虚假而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多么诗意的逻辑!仿佛一位博士的学历不是通往真理的钥匙,而是通往牢房的通行证。您“梳理”了那些帖文——粉丝不足百人,互动近零,无人问津,无一丝涟漪——却断言它们如瘟疫般扰乱了“公共秩序”。请问,先生,这秩序是何物?是那些党媒如央视、光明日报转载的同类内容吗?它们逍遥法外,而陈京元独独成为祭品?哦,这选择性执法,真是启蒙时代的杰作!如果我没记错,我曾为卡拉斯(Calas)案——一个清白父亲被宗教狂热烧死——而怒吼不休;如今,这位博士的“罪行”,不过是转发几篇“有极大收藏价值”的学术精品,却被您塑造成“攻击国家领导核心”的滔天大祸。多么荒谬!这哪里是审判,分明是闹剧中的小丑在台上翻跟头。
亲爱的普会峻先生,您可曾想过,言论自由——那我毕生捍卫的圣杯——为何如此珍贵?不是因为它允许我们赞美权威,而是因为它允许我们质疑它!陈京元先生,不过是一个“独立学者”,如我当年在《哲学书简》中赞美的英国绅士们那样,用理性审视世界。他的转发,不是“寻衅滋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学术本能:一幅艺术漫画,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一句对中美关系的感慨,探讨复杂系统的“Shannon信息熵”;几篇智库报告,不过是全球文明互鉴的镜子。粉丝不足百人?互动近零?哈!这哪里是“散布”,这分明是沙漠中的低语!您却以“高学历应辨是非”为由,推定他“明知侮辱”,仿佛学历不是通往真理的阶梯,而是通往地牢的阶梯。多么讽刺!如果学历是罪证,那全天下大学者岂不都该戴上手铐?您的“证据锁链”——手机缓存的影子、逼供的供述、模糊的“物证”——不过是理性之墓前的装饰品。审查?不,先生,这是赤裸裸的独断!正如我曾对法国审查官的嘲讽:你们以为用铁链锁住思想,就能锁住真理?笑话!真理如空气,总会从缝隙中渗出。
啊,普会峻先生,让我们来谈谈“宽容”——那我一生追求的理想!陈京元先生不是革命者,不是煽动者,他甚至不是大V;他只是一个“心向往自由”的普通人,在互联网这个“思想海洋”中,偶尔捡起几颗贝壳,转发给寥寥几个“僵尸粉”。他的罪?不过是“表达某种情绪或情感的主观性心理活动”,如您判决书所言,却被您扭曲为“扰乱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多么可笑!如果转发一幅艺术画作就是“攻击现行政治体制”,那么我当年为百科全书而战的同伴们,岂不都该被判“寻衅”?您的法庭,不是正义的殿堂,而是权威的剧场:辩护律师杨圆、李敏的意见被漠视,上诉五点抗辩——从“信息非虚假”到“无主观故意”——如石沉大海;检察官葛斌“无需核实”,二审李湘云不开庭审理,一切如“上层指示”般顺滑。这哪里是法治?这是专制披上的理性外衣!正如我在《哲学书简》中对英国自由的赞美:那里,言论自由如阳光普照;这里,却如您的判决书般,阴云密布,遮天蔽日。
先生,您可曾读过我的《老实人》?那可怜的坎迪德,在地震中失去一切,却仍相信“这个世界是最好的”?陈京元先生,或许也曾如此天真:他以为转发几句学术感慨,就能“以助人为乐”,如他的自述;他以为博士学位是“德高望重”的标志,非“寻衅滋事”的证据。然而,您——普会峻先生——以“公共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为名,将他的生活世界震为齑粉:粗暴破门、禁食逼供、铁窗煎熬。多么“有序”的秩序!如果这是“最好的世界”,那我宁愿去地狱!陈京元先生的案子,不是孤例,而是时代之伤:一个学者,因“思想自由”而入狱;一个公民,因“言论自由”而沉默。这不是“寻衅”,这是专制的寻衅!您以“党章党规”审判非党员的他,以“领导核心”定罪“艺术隐喻”,这哪里是正义?这是权威的狂欢,理性的葬礼!
亲爱的普会峻先生,如果您还有一丝理性之光,请想想:言论自由,不是为了让人们赞美您,而是为了让他们质疑您!陈京元先生转发那些内容,不是“扰乱秩序”,而是“启蒙进步”的火种:一幅漫画,唤醒对自由的渴望;一句感慨,揭示政策的复杂;一篇报告,桥接文明互鉴。如果您能“用您的头脑思考”,或许会发现,他的“罪行”不过是“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数字时代的回响——正如主席所言。但您选择了“梳理”与“铁证”,选择了权威的铁锤,而非理性的烛光。多么遗憾!这案子,不是陈京元先生的审判,而是中国进步的审判:一个国家,如果连一个博士的转发都视作“寻衅”,那它的秩序,不过是牢笼的伪装。
最后,先生,我借用我那句名言——虽非出自我笔,但如我心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陈京元先生,或许不同意某些观点,但他转发它们,正是捍卫权利的行动。普会峻先生,您若能悬崖勒马,重审此案,恢复他的自由,或许还能挽回一丝启蒙的荣光。否则,历史将记住您,不是作为法官,而是作为“寻衅”的始作俑者。愿理性之光,照亮您的审判书——如果它还值得一读的话!
伏尔泰
于永恒的启蒙之园,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