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 Stevenson

根据莱斯利·史蒂文森(Leslie Stevenson)道德哲学视角。


莱斯利·史蒂文森是20世纪元伦理学中 情感主义 流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理论比A.J.艾尔的更为精细和系统,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对道德语言的功能提供了一种更复杂、更贴近实际道德争论的“情感主义”分析,强调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不是描述事实,而是通过“劝导性定义”来表达态度和影响他人,并以此分析道德分歧的独特性质。

史蒂文森的核心目标是为我们日常的道德争论提供一个更准确的逻辑图景。其思想精髓体现在以下四大支柱上:

一、核心理论:精细的情感主义

史蒂文森同意情感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发展出了一套更复杂的理论。

  • 核心论点:道德判断(如“这是善的”)的本质并不仅仅是表达情感,更是一种 旨在激发态度和影响行为的工具

  • 与艾尔的区别:艾尔认为道德语句类似感叹(“偷窃,呸!”),史蒂文森则认为道德语言更像是一种 鼓励或劝说 (“让我们都不赞成偷窃吧!”)。

  • 著名比喻:他将道德词(如“善”)比作 “楔子”,其功能不是描述世界的裂缝,而是 主动地撬开一条裂缝 ——即不是描述现有的态度,而是去塑造和改变态度。

二、道德语言的分析:劝导性定义

这是史蒂文森最具独创性的理论,用于解释道德词语如何获得其说服力。

  • 定义:“劝导性定义”是一种 借用描述性语言的外衣来施加情感影响的定义方式。它通过改变一个词的 情感意义,同时巧妙地引导其 描述性意义,来说服他人接受某种态度。

  • 经典例子:当一个人说“真正的勇气不是鲁莽,而是审慎的坚持”时,他正在做两件事:

    1. 描述性层面:他重新定义了“勇气”的描述性内容,将其从“鲁莽”转向“审慎的坚持”。

    2. 情感层面:他利用了“勇气”这个词本身所具有的 积极、赞许的情感色彩,并将这种色彩转移到他希望提倡的“审慎的坚持”这一品质上。

  • 道德中的应用:在道德争论中,我们经常使用劝导性定义。例如,关于“正义”的争论,实质上是不同群体都试图将自己偏爱的社会安排与这个充满赞许力量的词联系起来,从而赢得支持。

三、道德分歧的两种类型

史蒂文森对“道德分歧”进行了关键性区分,这一区分影响深远。

  1. 信念分歧

    • 性质:关于 事实 的分歧。双方对世界的某种状态有相反的信念。

    • 例子:两个人争论“这辆车是红色的吗?”或“这项政策是否会提高就业率?”

    • 解决方法:通过 经验观察、证据和逻辑推理 来解决。

  2. 态度分歧

    • 性质:关于 目标、偏好、赞赏或不赞赏 的分歧。双方对某事有相反的态度或愿望。

    • 例子:两个人争论“这辆车漂亮吗?”或“我们应该优先考虑效率还是公平?”

    • 解决方法:无法单纯通过事实证据解决。需要通过 说服、修辞、情感感染或改变生活经历 来改变对方的基本态度。

  • 史蒂文森的洞见:他指出, 道德分歧的核心是态度分歧。即使双方在所有事实问题上达成一致(信念一致),他们仍然可能在“应该怎么做”上存在根本分歧,因为这源于不同的基本态度。

四、道德语言的两种意义

为了支撑上述理论,史蒂文森分析了道德词语的两种意义成分。

  1. 描述性意义

    • 指词语所指对象的 客观、可观察的特征

    • 例如,“车”这个词的描述性意义是“一种交通工具”。

  2. 情感意义

    • 指词语 **表达或激发态度、情感**的能力。

    • 例如,“车”的情感意义是中性的,但“爱车”则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

  • 在道德词中的应用:史蒂文森认为,像“善”、“恶”、“对”、“错”这样的词,其 情感意义是首要的、稳定的 (“善”总是表达赞许),而其 描述性意义是次要的、可变的、开放的 (不同的人或文化会对“什么事物是善的”有不同的描述性标准)。

核心要义总结

理论维度

核心命题

关键概念与贡献

元伦理学立场

发展了一种 精细的情感主义,强调道德语言是 表达和影响态度 的工具。

情感主义、态度理论、道德语言的功能

语言分析

提出”劝导性定义”理论,揭示道德争论如何通过重新定义描述性内容来施加情感影响。

劝导性定义、情感意义、描述性意义

分歧理论

区分 信念分歧 (关于事实)与 态度分歧 (关于偏好),认为 道德分歧的核心是态度分歧

信念分歧 vs. 态度分歧、道德争论的本质

意义理论

分析道德词的 情感意义 (稳定、首要)和 描述性意义 (可变、次要)。

情感意义、描述性意义、语言的动态性

总而言之,史蒂文森的核心思想在于,他提供了一套 更丰富、更有解释力的情感主义版本。他没有将道德语言简单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机制——我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说服”和“被说服”。他的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道德争论如此顽固且难以解决(因为涉及深层态度),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道德争论又常常围绕着事实进行(因为改变信念是改变态度的重要手段)。尽管情感主义后来受到其他理论(如规定主义、实在论)的挑战,但史蒂文森对道德语言和心理的精微分析,至今仍是元伦理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