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 van Fraassen

基于​范·弗拉森(Bas van Fraassen)的 ​​建构经验论 ​​——这一当代 反实在论 的核心代表理论。


范·弗拉森是当代科学哲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以提出 “建构经验论” 而闻名,这一理论是对主流的 “科学实在论” 最有力、最精致的挑战之一。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科学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追求“经验适当性”;我们接受一个理论,不是因为相信它为真,而是因为它能在经验上“拯救现象”。我们应对科学理论持“建构的”而非“实在的”态度。

弗拉森的思想精密而富有颠覆性,其核心要义可以梳理为以下四大支柱:

一、核心立场:建构经验论

这是弗拉森正面提出的纲领,旨在取代科学实在论。

  • 科学实在论的核心主张:科学理论旨在提供关于世界的 真实描述,尤其是关于 不可观察实体 (如电子、夸克、DNA)的真实描述。一个成功理论的好部分,我们 有理由相信它近似为真

  • 建构经验论的核心主张“科学的目标是为我们提供经验上适当的理论;接受一个理论只涉及相信它在经验上是适当的。”

    • 经验适当性:一个理论是“经验上适当的”,当且仅当它关于 可观察事物 的所有论断是 真实的。换言之,这个理论能够“拯救现象”——它能准确地描述和预测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一切。

    • 关键区分:他将世界严格区分为 “可观察的”“不可观察的” 两部分。科学理论的职责仅限于 可观察领域。对于理论所假定的不可观察的实体和过程,我们无需承诺其真实存在。

  • 著名比喻:科学理论如同一个 地图或模型。我们使用一张地图,不是因为它完美对应了地下的每一块岩石(真理),而是因为它能 有效地指引我们到达目的地 (经验适当性)。我们“接受”这个理论,就像我们“接受”并使用这张地图,而不必相信地图上的每条等高线都对应着地下的真实岩层。

二、对科学实在论的批判:不充分决定性论题

弗拉森用来攻击科学实在论的主要武器是“不充分决定性”论题。

  • 核心命题“对于任何一组有限的观察数据,总存在无限多个在逻辑上可能的不同理论,它们都能同样好地‘符合’或‘拯救’这些数据。”

  • 含义:我们之所以选择某一个理论(如相对论),而不是另一个与之逻辑上不相容但经验上等价的理论,并非因为证据 迫使我们 相信它为真。证据在逻辑上无法唯一地决定理论的选择。

  • 对实在论的反驳:科学实在论者认为,我们最佳理论的成功(如做出新颖预测)是证明其(近似)真理性的“无奇迹论证”。弗拉森反驳道,经验适当性本身就足以解释理论的成功。一个理论在经验上成功,是因为它恰好在可观察层面是准确的,这并不奇迹般地意味着它对不可观察领域的描述也是真实的。存在其他经验上等价的理论,说明成功并非真理的独有标志。

三、可观察性的划界标准:经验主义的坚守

建构经验论的核心在于“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划界。弗拉森为此提供了一个精致的辩护。

  • 问题:如何界定“可观察的”?用望远镜看算观察吗?用显微镜呢?

  • 弗拉森的立场:他采取了一种 朴素的、相对于人类感官能力的标准

    • “可观察的” 是指那些 在适当条件下,不用借助仪器,仅凭人类感官就能直接感知 的实体或过程。例如,桌上的苹果、树上的猫。

    • “不可观察的” 是指那些 原则上 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知的实体,无论使用多么精密的仪器。例如,电子、磁场。

  • 理由:他认为,这个划界虽然模糊,但在哲学上是必要的。它标志着我们 证据基础 的界限。我们关于世界的所有证据,最终都源于观察。因此,将信念限制在可观察范围内是经验主义最严谨的立场。

四、贝叶斯式的理论接受:作为信念与承诺的“接受”

弗拉森细致区分了“相信”和“接受”。

  • 相信:是一种 认知态度,关乎真假。我们相信一个命题,就是认为它为真。

  • 接受:是一种 更具实践性的承诺。我们“接受”一个理论,意味着我们 在研究中承诺使用它,以其作为思考和实验的框架,但并不一定相信其所有内容(尤其是关于不可观察部分的内容)为真。

  • 立场:根据建构经验论,我们 不应“相信” 理论关于不可观察世界的描述为真;但我们完全可以 “接受” 一个经验上适当的理论,并将其作为探索世界的有效工具。这是一种 实用主义的、而非形而上学的态度

核心要义总结

理论维度

核心命题

关键概念与贡献

科学目标论

建构经验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经验适当性”,而非形而上学真理。

经验适当性、拯救现象、可观察 vs 不可观察

批判性武器

不充分决定论题:证据无法唯一决定理论选择,成功不证明真理。

不充分决定性、对”无奇迹论证”的反驳

划界标准

以人类感官为基准的”可观察性” 是经验证据的最终来源和信念的界限。

可观察性、经验主义、人类感官

认知态度

区分”接受”与”相信”,对理论持实用主义的使用态度,而非实在论的信念态度。

理论接受、认知承诺、实用主义

思想特质与影响

  • 经验主义的捍卫:弗拉森在20世纪后期复兴并精致化了经验主义传统,使其能够应对现代物理学的挑战。

  • 反形而上学倾向:他的哲学带有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试图将哲学从无法验证的形而上学思辨中解放出来。

  • 深远影响:引发了科学哲学界关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长达数十年的激烈辩论,推动了语境主义、实用主义等新思潮的发展。

  • 争议:批评者认为,他的“可观察性”划界是 任意和反科学的 (因为科学进步恰恰依赖于仪器扩展我们的认知);并且,建构经验论可能过于保守,无法激励科学家去探索不可观察的深层实在。

总而言之,范·弗拉森的核心思想在于,他是一位 “经验主义的建筑师”和“实在论的冷静审查官”。他教导我们,对科学的最高赞誉不是称其发现了“终极真理”,而是承认它构建了 极其有效、精准和经验上可靠的世界模型。他的全部工作是对科学权威性的一次 低调而有力的重塑 :科学的权威并非源于其对不可见世界的本体论承诺,而是源于其在可见世界中所展现出的 无与伦比的解释力和预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