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view

基于当代科学哲学(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Science)​的视角。


当代科学哲学已经超越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对“静态科学结构”和“证实”的关注,转向研究 科学知识的动态发展科学实践的社会维度 以及 科学与现实的关系。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根本性转变:

核心要义:从静态逻辑到动态实践

1. 范式的革命:科学发展的非连续性

  • 核心思想托马斯·库恩):科学进步并非线性积累,而是通过 “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实现的革命性飞跃。一个 “范式” 是特定科学共同体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和范例的集合。

  • 关键概念“常规科学” (在范式内解谜) → “反常” 积累 → “科学革命” (新旧范式更替) → “不可通约性” (新旧范式没有共同评判标准)。

  • 打个比方:科学进步不是在同一张地图上不断添加细节,而是**彻底更换一张新地图**(如从“地心说”地图换到“日心说”地图)。

2. 研究纲领的竞争: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

  • 核心思想伊姆雷·拉卡托斯):评价科学的基本单位不是单个理论,而是包含一系列理论的 “科学研究纲领” 。一个纲领有 “硬核” (不可放弃的核心假设)和 “保护带” (可调整的辅助假设)。

  • 关键概念“进步的研究纲领” 能预测新事实; “退化的研究纲领” 只能事后补救,疲于应付反常。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在于其 进步性

  • 打个比方:一个理论体系就像一支球队,“硬核”是核心战术,输球后是调整角色球员(保护带)还是彻底改变核心战术(放弃硬核),决定了它是“进步的”还是“退化的”。

3. 证伪与逼真:知识增长的批判性引擎

  • 核心思想卡尔·波普尔 及其发展者):科学理论不能被最终 证实,但可以被 证伪。知识的增长是通过 大胆猜想无情反驳 的循环实现的。其目标是提高理论的 “逼真度” (Verisimilitude),即更接近真理。

  • 关键概念“可证伪性” 是科学理论的标志。 “猜想与反驳”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 打个比方:科学不是建造一座坚固到无法撼动的大厦,而是不断建造可能倒塌的脚手架,每次倒塌都让我们知道如何建造更稳固的结构。

4. 科学的社会建构:知识生产的情境性

  • 核心思想 (后库恩时代、社会知识论):科学知识并非纯粹客观、脱离价值的,其生产过程深受 社会、历史、文化和利益 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共同体内部的 协商、权威和共识形成 至关重要。

  • 关键概念“实验室研究”“磋商”“信任”。强调科学是一种 社会活动

  • 打个比方:科学发现不像从树上摘下现成的“真理之果”,而更像在一个复杂的“知识工厂”里,由许多人使用特定工具、遵循特定流程协作“制造”出来的产品。

总结:当代科学哲学的视角转变

当代科学哲学的核心要义

核心要义

传统焦点

当代焦点

核心隐喻

范式的革命

知识的线性积累

范式的非连续性转换

更换世界地图

研究纲领的竞争

单个理论的真假

理论系列的进步性

球队的兴衰

证伪与逼真

如何证实理论

如何通过证伪逼近真理

搭建与改进脚手架

科学的社会建构

科学家个人的理性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实践

知识工厂的运作

总而言之,当代科学哲学的核心要义是: 科学是一项充满活力、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自我修正的探索事业。 它不再被看作是对绝对真理的静态反映,而被理解为一种 动态的、可错的、受社会情境影响的 人类求知方式。这种视角使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复杂,也更具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