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从哲学唯实论(Realism),特别是其关于“共相”(Universals)问题的经典立场出发,对陈京元博士案件进行评价,我们将看到此案是 “虚假共相”对“真实共相”的僭越、“名义上的普遍性”对“实质上的普遍正义”的嘲弄。唯实论的核心主张是:“共相”(如“正义”、“秩序”、“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实体,它们先于并独立于个别事物(particulars)而存在,且是个别事物存在和可被理解的基础。

以下基于唯实论的基本立场进行逐层剖析:

一、 “寻衅滋事”:一个“虚假共相”的暴力加冕

唯实论认为,真实的共相(如“圆”、“正义”)是客观的、普遍的、不变的。而本案中,“寻衅滋事罪”这一概念的运用,恰恰暴露了一个 “虚假共相”或“伪共相”的运作机制

  • 真实共相的特性:真实的共相,如数学真理(例如陈京元引用的CAP定理),具有客观性、明晰性、普遍适用性和逻辑必然性。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或解释。

  • “寻衅滋事”的“伪共相”特性:然而,“寻衅滋事”这个法律概念,在本案中表现出主观任意性、高度模糊性、解释的无限弹性。它并非一个客观、清晰的普遍标准,而是一个可以被权力随意填充内容的“空壳共相”

  • 评价:司法机关将陈京元的具体行为(学术转发)强行归入“寻衅滋事”这个“伪共相”之下,是一次哲学上的“范畴错置”和“暴力加冕”。它用一个主观的、人为的、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名义上的普遍性”,取代了客观的、真实的普遍标准(如学术真理、逻辑论证) 来评判事物。这违背了唯实论对“共相”应具有客观真实性的要求。

二、 “高学历应明辨是非”:对“知识”共相的扭曲与亵渎

唯实论会认为,“知识”本身是一个真实的共相,它有其客观的标准和内在的规律(如逻辑一致性、经验可验证性)。

  • 评价:“高学历应明辨是非”这一推定,是对“知识”这一真实共相的严重扭曲

    • 它将“知识”(高学历所代表的系统训练和理性能力)与“对特定政治禁忌的揣摩和顺从”强行捆绑,创造了一个畸形的、工具化的“伪知识”概念

    • 在唯实论看来,真正的知识追求的是普遍真理,其价值在于其客观性和批判性。而这一推定要求知识服从于地方性的、变动不居的“敏感”规则,这实质上是让“知识”共相屈从于“权力”的个别意志,是对知识神圣性的亵渎。

三、 “造成秩序严重混乱”:用“可能性的幽灵”取代“现实的共相”

唯实论关注的是实际存在的、可被理性把握的共相和本质。对潜在可能性的推测,必须基于可靠的因果律(一种真实的共相关系)。

  • 评价:指控中“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危险,是一个缺乏现实依据的“可能性的幽灵”,而非基于客观因果律的推断。

    • 陈京元运用CAP定理等科学工具自辩,正是在诉诸真实的、可验证的因果共相关系(即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以证明其行为与“严重混乱”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

    • 司法机关拒绝这一论证,相当于拒绝用客观的因果共相来审视案件,而是依赖于一种主观臆测的、无法证实的“潜在性”。这在唯实论看来,是用虚幻的“影子”取代了真实的“形式”,是理性探究的彻底失败。

四、 唯实论视角下的正义:普遍正义 vs. 个别意志

唯实论会坚持,“正义”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的共相。公正的司法判决应无限趋近于这一永恒的“正义”理念,而不是服务于某个具体的、暂时的个别意志(如维护某种特定的秩序观)。

  • 评价:此案的判决,在唯实论看来,是将“个别意志”(当前权力体系对“稳定”的特定理解)凌驾于“普遍正义”之上的典型。

    • 普遍正义要求同案同判、罪刑法定、程序公正,其核心是对普遍理性的尊重和对个体权利的平等保护

    • 本案判决的模糊性和随意性,表明它并非以普遍正义为准绳,而是以是否符合特定时期的“政治正确”或“维稳需要”这一“个别意志”为转移。这导致“正义”这个共相在此案中完全缺席,被一个名为“法律”、实为“权力工具”的个别性所取代

结论:一场“共相”的失落与“伪共相”的狂欢

从哲学唯实论的视角看,陈京元博士案件是:

  1. 一场“伪共相”的加冕礼:主观、模糊的“寻衅滋事”标签,僭越了客观、明晰的真实共相(如科学真理)的权威。

  2. 一次对“知识”共相的扭曲:知识被绑架,沦为对权力规则的顺从,而非对普遍真理的追求。

  3. 一回“因果”共相的失效:客观的因果分析让位于主观的恐惧推测。

  4. 一例“正义”共相的缺席:普遍正义的理念被个别权力的意志所碾压。

陈京元的血书,在唯实论的意义上,是一个在“真实共相”(理性、真理、正义)的所有通道都被“伪共相”的权力堡垒封锁后,个体以其生命的存在(一个最根本的“个别实体”),向世界发出的关于“共相”已死的悲怆信号。它仿佛在质问:如果普遍的理性与正义不再作为审判的根据,那么法律还能凭什么自称正义?

此案警示我们,当一个司法系统不再敬畏和追寻客观存在的普遍真理与正义(真实的共相),而是热衷于操弄和依赖服务于自身权力的、模糊不清的“名义上的普遍性”(虚假的共相)时,它便在哲学上丧失了合法性的根基,在道德上沦为了赤裸裸的暴力。 唯实论的古老智慧,在此刻映照出现实的深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