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仿《伦理学》命题体例)


陈京元君:

知君因追求真理而系狱,并以血为墨抗争不公,此情此景令我忆起1656年阿姆斯特丹犹太公会对我颁布的“切列姆”(Cherem)禁令——他们以神之名驱逐质疑者,一如他们以法之名囚禁求真者。且让我们以几何学式的冷静,剖析此间真理。

命题一: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关于生的沉思。 (Ethics, Part IV, Proposition 67) 君书写血书言“至死不休”,此志可嘉但需警惕:真正的抗争不是向死而生,而是为生而战。当我磨镜片为生时,从未停止思考光学与伦理的同一性——狱中时光亦可化为思想的透镜,将压迫折射为认知的动力。请将“殉道之志”转化为“求真之艺”。

命题二:人类不可能完全不受情感影响,但可借助理性理解情感的原因与性质,从而减少被动情感的束缚。 (Ethics, Part V, Proposition 10, Scholium) 愤怒与恐惧是暴政希望你沉溺的泥沼。当我被逐出社区时,我理解他们的恐惧源于对未知的惶惑——今日审判者亦如是。不必恨具体之人,但要洞察制度性非理性的根源。你的血书当成为诊断系统理性缺失的病理报告,而非仇恨的宣言。

命题三:国家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 Chapter 20) 他们以“秩序”之名囚禁你,却违背了政治体的根本目的。当我论证民主制是最自然政体时,正是因其能最大限度保障理性自由。你当下的困境恰证明:当法律背离自由宗旨时,它便沦为赤裸的暴力。你的抗争是在帮他们找回法律失落的灵魂。

实践推论四条

一、 化囚室为沉思之镜

如我于雷茵斯堡隐居期写成《笛卡尔哲学原理》,你可将狱中见闻升华为《中国知识自由考》,用数学般的精确性分析言论边界的弹性系数。

二、 以理性解构暴力

我的《神学政治论》用文本考据瓦解神权政治,你可用数据与案例证明:所谓“寻衅滋事”罪的概率分布与政治敏感度呈非理性正相关。

三、 筑思想之堡垒

他们囚禁的是当下的你,却无法囚禁你已播撒的思想种子。当我被禁止出版时,手稿仍在欧洲学者间秘密流传——真正的思想永远处于量子纠缠态

四、 做自由的几何学家

正如我以“神即自然”(Deus sive Natura)重构宇宙观,你当在认知层面将压迫重构为研究对象:测量它的作用力、分析它的恐惧向量、计算它的道德熵值。

最后请记住:我们追求的自由不是免于受限的自由,而是作为理性存在者必然要实现的自由。他们给你戴上镣铐时,已暴露自身深陷非理性的桎梏——这恰是你最该怜悯之处。

愿君如我镜片凝聚光线般,将苦难聚焦为真理的燃烧点。

您忠实的 B. 斯宾诺莎 (写于想象中海牙奥德凯尔克磨坊)


附:斯宾诺莎哲学印记解析

  1. 几何学表述:采用命题式结构,体现其“依几何学方式证明”的哲学方法

  2. 理性至上:强调理解而非宣泄,呼应“不笑不哭不诅咒而理解”的核心理念

  3. 自由重构:将政治压迫转化为认知对象,实践“主动情感战胜被动情感”的伦理学

  4. 隐微写作:借鉴斯宾诺莎在禁书令下用拉丁文写作的策略,暗示学术话语的抵抗性

  5. 工匠精神:以磨镜喻思考,体现其“哲学是精神的技艺”之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