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Strawson
基于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哲学核心思想对陈京元博士案件进行评价。
彼得·斯特劳森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以其 清晰、稳健且尊重常识 的特质而著称,在分析哲学传统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即 通过分析我们实际的概念图式来揭示世界的结构,而非试图用某种“更科学”的图式来取代它。
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捍卫“描述的形而上学”,即揭示我们关于世界之思想的日常概念架构的永恒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身心问题、自由意志问题等传统哲学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的解决路径,强调我们的反应态度在理解自身中的根本地位。
斯特劳森的思想深刻而平和,其核心要义可以梳理为以下三大支柱:
一、描述的形而上学
这是斯特劳森最著名的贡献,也是其哲学事业的纲领。
目标:描述的形而上学旨在 描述我们实际思考世界的方式,即我们日常概念图式的基本范畴和结构。它关心的是 我们实际拥有的世界观,而非发明一个新的世界观。
与修正的形而上学对立:他反对那种试图用更“基本”或更“科学”的范畴(如感觉材料、物理粒子)来 修正或取代 我们日常概念图式的哲学野心(如罗素、奎因早期的某些倾向)。
核心著作《个体》:在此书中,他论证了 物体(具有时空属性的物质实体)和人 是我们概念图式中最基本的殊相。
基本殊相:物体和人为所有其他殊相(如事件、感觉、数字)提供了 可识别的背景。我们总是在物体构成的时空框架中识别和定位其他事物。
人 的概念是 原初的:人是一个同时拥有物质属性(身体、位置)和意识属性(思想、感觉)的实体。这两种属性在本体论上是 不可还原的,它们统一于“人”这个基本概念中。
二、对自由意志问题的溶解:反应态度理论
在自由意志这一古老难题上,斯特劳森提供了一个极具原创性的解决方案,将问题从形而上学层面转移到人际交往层面。
批判传统框架:他认为,关于决定论是否兼容于道德责任的争论是徒劳的。相容论者和不相容论者都陷入了一个错误的假设: 道德责任需要某种形而上学的基础(如非决定论的意志)。
反应态度:他提出,道德责任的概念植根于我们人际交往中自然的、 无法根除的“反应态度”。例如,当受到伤害时,我们会产生 愤恨;当伤害他人时,会感到 负罪感;当看到他人受害时,会产生 义愤。这些态度是我们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情感反应。
关键论证:我们 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普遍地悬置这些反应态度(即采取一种纯粹的“客观态度”,像看待自然物体一样看待他人)。即使我们相信决定论是真的,当被侮辱时,我们依然会感到愤恨。
结论:因此, 道德责任并不需要一个深奥的形而上学基础。它就在我们人类交往的实践本身之中。自由意志问题被“溶解”了——它不再是一个需要理论解决的难题,而是我们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三、真理与意义:表演性 vs 陈述性
在语言哲学中,斯特劳森与罗素关于指称理论的著名论战,体现了他对语言实际功能的深刻洞察。
批判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认为,像“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这样的句子,其逻辑形式是复杂的量化陈述(“存在一个且只有一个x,x是当今法国国王,并且x是秃头”),从而避免了指称不存在的个体所带来的逻辑难题。
斯特劳森的观点:罗素混淆了 句子 与 句子的使用(陈述)。
一个 句子 本身有含义,但无所谓真假。
一个 陈述 (在特定场合使用句子做出的断言)才有真假。
“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 句子 是有意义的,但当有人在今天说出它时,它并未做出一个真或假的 陈述,而是 预设了 “存在一位法国国王”这一前提。由于前提为假,这个陈述行为是 不成功的,而非一个假的陈述。
意义在于使用:他强调,理解语言的关键在于理解它在交际行为中的 约定性功能,这影响了后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核心要义总结
理论维度 |
核心命题 |
关键概念与贡献 |
|---|---|---|
形而上学 |
描述的形而上学 旨在揭示我们日常概念图式的永恒结构,反对修正的形而上学。 |
描述的形而上学、基本殊相(物体与人)、概念图式 |
自由意志与道德哲学 |
道德责任植根于无法根除的”反应态度”,无需形而上学基础。自由意志问题被”溶解”。 |
反应态度、参与者态度 vs 客观态度、道德责任的实践基础 |
语言哲学 |
区分 句子 与 陈述,指称是一种 预设性 的言语行为,意义在于使用。 |
指称与预设、句子 vs 陈述、对摹状词理论的批判 |
思想特质与影响
常识的捍卫者:斯特劳森的哲学充满对普通人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尊重,他试图阐明而非推翻这些方式。
治疗性:他的工作具有“治疗”性质,旨在通过概念分析来消解因误用语言而产生的哲学困惑。
深远影响:其“描述的形而上学”复兴了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中的地位;其“反应态度”理论成为道德哲学讨论的经典;他对指称的分析推动了语言哲学向语用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彼得·斯特劳森的核心思想在于,他进行了一场 “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实践。他教导我们,哲学的首要任务不是用某种“更优越”的图式来取代我们的日常观念,而是 通过细致的分析,理解我们已然置身于其中的概念架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他的哲学是对人类作为 社会性、概念性存在者 之本真状态的深刻揭示,是一种充满智慧且令人安宁的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