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dwig Wittgenstein

基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哲学的核心思想。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通常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两者都深刻地改变了哲学的方向。

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语言误用所产生的困惑 。因此,哲学的任务不是建构理论,而是通过 澄清语言 来消解这些问题。他的前后期思想都服务于这一目标,但方法截然不同。

第一阶段:《逻辑哲学论》时期

其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核心是 语言的图像理论

  1. 语言图像论

    • 核心观点: 命题是世界的图像。语言通过“描绘”世界的事实来与世界建立联系。一个基本命题(如“天是蓝的”)就像一幅逻辑图像,其结构与世界的一个可能事态(state of affairs)相对应。

    • 意义标准:一个命题要有意义,就在于它能否成为世界的可能图像。能描绘可能事态的命题是 有意义的;不能描绘任何可能事态的命题是 无意义的

  2. 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

    • 维特根斯坦为思想、语言和世界划定了清晰的界限。 凡是可以言说的,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 可说的:世界中的事实、自然科学命题。

    • 不可说的:伦理、美学、形而上学、宗教、“自我”等。这些领域无法被事实命题所描绘,因此谈论它们是 无意义的。他认为传统的哲学问题大多源于试图去说那些不可说之物。

  3. 哲学的终结

    • 一旦我们通过逻辑分析澄清了语言,哲学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他指出,他的著作就像是梯子,一旦读者借助它爬上去,认识到这些道理,就必须 扔掉这个梯子

第二阶段:《哲学研究》时期

在其后期思想中,他彻底抛弃了前期的图像论,提出了 语言游戏使用论

  1. 语言游戏

    • 核心观点: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它是世界的图像,而在于它在某种 生活形式 中的 使用。语言就像一种游戏(如下棋、踢足球),其规则和意义源于参与者在特定语境中的活动。

    • 例子:命令、提问、祈祷、感谢、诅咒……这些都是不同的语言游戏,各有其规则和功能。不能用一个游戏(如科学描述)的规则去理解另一个游戏(如诗歌)。

  2. 意义即使用

    • 这是对前期意义理论的根本转变。他提出了著名口号: “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 不要问词的意义,要看它怎么被用。就像同一个工具(锤子)在不同使用中有不同功能,一个词(如“游戏”)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意义。

  3. 家族相似

    • 针对追求语言本质的倾向,他提出概念之间是“家族相似”关系。一个家族的成员可能在身高、相貌、性格等方面彼此相似,但没有任何一个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同样,“游戏”这个概念下的各种活动(棋类、球类、单人游戏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似性网络,而非共享一个共同的本质。

  4. 反对私人语言

    • 他论证了不可能存在一种描述个人纯粹私人感觉的“私人语言”。因为语言的规则需要公共的可检验性,而私人感觉无法被他人检验。这一论证深刻批判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和笛卡尔式的“内心世界”观念。

  5. 哲学作为治疗

    • 后期的他认为哲学是一种 therapy(治疗)。当语言“休假”或脱离具体使用情境时,就会产生哲学病。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仔细描述语言的实际用法,来 **消解**因语言迷惑而产生的问题,让“苍蝇从瓶子里飞出来”。

总结: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对比

方面

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语言观

世界的逻辑图像

生活形式的游戏

意义理论

对应论(命题与事实对应)

使用论(意义在于使用)

哲学任务

通过逻辑分析划定界限

通过描述用法进行治疗

目标

终结哲学

消解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最终引导我们关注语言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乃至整个现代思想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