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史的时期划分是一个经典问题。划分方式并非绝对唯一,但通常会基于思想风格、核心问题与历史背景的重大转折点来划分。
最经典和清晰的划分是四阶段法,下图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脉络:

第一时期:古代哲学(约公元前6世纪 — 公元6世纪)
核心特征:从探究自然的本源转向关注人与社会,为整个西方哲学奠定了基本概念和问题域。
1. 前苏格拉底哲学(公元前6世纪 — 公元前5世纪)
核心问题:“世界的本质(本源)是什么?”(宇宙论)
代表人物: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西方哲学开端)。
赫拉克利特:强调“万物皆流”,火是本源,逻各斯是关键。
巴门尼德:强调“存在”是不变、唯一的,区分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
2.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 — 公元前4世纪)
3. 希腊化与罗马时期(公元前4世纪 — 公元6世纪)
第二时期:中世纪哲学(约公元5世纪 — 14世纪)
核心特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主要任务是用理性来理解和论证基督教信仰。
第三时期:近代哲学(约17世纪 — 18世纪末)
核心特征:哲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研究的中心从“神”转向“人”和“人的理性”,核心问题是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第四时期:现代及当代哲学(约19世纪 — 至今)
核心特征:对近代哲学的理性万能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哲学流派纷呈,呈现出“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两大主要传统的分野。
1. 19世纪哲学
2. 20世纪至今的两大主流
西方哲学史总结
这个四阶段的划分清晰地勾勒了西方哲学重心的转移:
古代:从宇宙到人。
中世纪:从人到神。
近代:从神到人的理性(认识论转向)。
现代/当代:从人的理性到语言(语言学转向)和人的生存。
总结表格:
时代名称 |
大致时间范围 |
核心特征 |
主要代表人物(或思潮) |
|---|---|---|---|
古代哲学 |
公元前 6 世纪 - 公元 5 世纪 |
关注自然、宇宙和城邦伦理 |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学派 |
中世纪哲学 |
公元 5 世纪 - 公元 15 世纪 |
调和信仰与理性(神学主导) |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
近代哲学 |
公元 16 世纪 - 公元 19 世纪初 |
认识论为中心,强调理性或经验 |
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 |
当代哲学 |
公元 19 世纪中后期 - 至今 |
广泛批判与多元发展 |
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萨特 |
补充说明
现代哲学的起止时间存在学术争议,有的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一战或二战之后。
不少学者支持将“现代哲学”或“当代哲学”起始于二战之后。这种划分不仅是时间上的断裂,更是思想上的转向。
🌍 为什么将现代哲学起点定在二战之后?
历史断裂与思想危机:二战的惨烈、纳粹主义的兴起与灭亡、大屠杀的震撼,使得传统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遭遇深刻质疑。哲学不再只是抽象思辨,而是必须回应人类的苦难与制度性暴力。
存在主义的兴起:萨特、加缪等人强调人的自由、荒诞与责任,回应战争后的精神空虚。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反思启蒙理性如何走向工具化,导致灾难。
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成熟:维特根斯坦后期、奎因、戴维森等人推动哲学转向语言、逻辑与科学的分析。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福柯、德里达等人挑战主体的稳定性,强调权力、话语与解构。
全球化与多元性:哲学不再局限于欧洲传统,开始吸收非西方思想、女性主义、生态哲学等多元视角。
🕊️ 二战后的哲学:一种“反思的哲学”
将“现代哲学”或“当代哲学”起始于二战之后,实际上强调了哲学的“伦理转向”与“历史意识”。它不再是系统建构的自足游戏,而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追问。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哲学从废墟中开始,从对灾难的记忆中生长。